致力于临沂企业宣传片拍摄、宣传片制作,视频拍摄制作、动漫动画制作、广告片、创意短视频及商业摄影等服务。

宣传片资讯

新闻资讯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视美影业宣传片视频拍摄公司

手机:4007720056

电话:400-772-0056

地址:临沂广电文化创意产业园C2楼5楼

宣传片拍摄

红色电影之旅|一封《鸡毛信》,半世纪的热血IP

作者:临沂宣传片拍摄制作公司 发布时间:04-23



二零二一,建党百年,人民文娱特别企划。红影之旅,让视美影视传媒在电影中,忆往昔峥嵘岁月,看今朝盛世家国。



连环画曾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。几十年前,这些薄薄的小册子,出现在每个孩子的书包里、课桌下;近些年,它们成为收藏界的新宠,屡次拍出“天价”。而在这些拍卖中,“最强IP”非《鸡毛信》莫属:2015年的第九届连环画精品拍卖会上,一本1954年版六次印刷、品相完好的《鸡毛信》连环画,经过64轮竞拍,以40.1719万元成交,创下连环画拍卖的新纪录。

·《鸡毛信》连环画。

《鸡毛信》的故事由来已久。1946年,著名作家、记者华山在《长城》杂志刊登中篇小说《鸡毛信》,有勇有谋的儿童团长海娃就此成为“国民小英雄”。那个年代,抗日和解放战场涌现出许多少年英雄,海娃就是华山根据诸多原型创作出来的。接下来的半个世纪,围绕海娃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,小说单行本、话剧、歌剧、连环画、动画片,甚至小学课本文章。

在各种创作形式中,不得不提的就是1954年六一儿童节上映的电影《鸡毛信》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战争片,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。

· 电影《鸡毛信》海报。

战火纷飞中,朴实正直的儿童团长海娃,从民兵中队长父亲的手中接过一封鸡毛信,肩负起送信给八路军连长的重任。鸡毛信是抗日时期华北军民创造的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,一根鸡毛代表“急”,两根代表“特急”,三根则是“十万火急”,而海娃拿到的,就是三根鸡毛信。他将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,佯装赶羊上路,跟小伙伴并肩作战,与日本兵斗智斗勇,最终协助八路军活捉了鬼子头头“猫眼司令”。

·电影《鸡毛信》剧照。

肩负使命,经历考验,获得成长,这种叙事结构被学者称为“小英雄模式”。作为中国战争题材儿童片的开山鼻祖,《鸡毛信》正是该模式的代表,为之后的《小兵张嘎》《闪闪的红星》等作品奠定了基础。

《鸡毛信》拍摄于1953年,用今天的话说,这绝对是一部大片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尤其是“1949—1953”的5年中,儿童片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。因此,1953年刚刚合并完成的上海电影制片厂,把目光投向了正风靡的小说《鸡毛信》,而这个任务,就落在了导演石挥头上。

· 石挥

石挥,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名鼎鼎的“话剧皇帝”,也是当时少有的表演、编剧、导演样样精通的全才。临时受命拍片难度大,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石挥,也遇到了重重困难。他的副导演是初出茅庐的谢晋,两人四处物色小演员,最后选出一对兄弟。哥哥蔡安安眉清目秀、安静稳重,石挥选他演海娃;弟弟蔡元元古灵精怪、圆脸蒜鼻,饰演海娃的伙伴狗娃。

可拍摄过半,石挥意识到,如果把海娃塑造成正统的少年英雄形象,反而不够接近原著,也不够贴近群众,少了些人情味,于是狠下心,让兄弟俩调了个儿,蔡元元扮演海娃。之前的拍摄全部作废,一切重新开始——有趣的是,这个“伤害”小演员的、难以启齿的决定,石挥是让谢晋去宣布的。

·蔡元元饰演海娃

除了换角风波,《鸡毛信》的大片“做派”还表现在群演水平上。拍摄位于北京郊区,为了保证拍摄质量,石挥向上级申请调来解放军华北军区侦察部队,兵哥哥们跑起了龙套,既要演八路军,也要演鬼子兵,还得负责保护剧组拍摄安全。转眼入冬,北京郊区飘起大雪,剧组又犯了难:《鸡毛信》讲的是秋天的故事。解放军再度出马,侦察部队沿山扫雪,下一天扫一天,然后把秋天割下的玉米重新插回地里,人工置景。石挥常常被军人们感动的眼泛热泪。无奈雪越下越大,最后扫雪都无济于事。谢晋提议:去个不下雪的地方拍吧?全剧组便浩浩荡荡南下到了湖南。

·《鸡毛信》演职人员合影和解放军合影。

湖南不下雪,但天天下雨,而更困扰石挥的是找不到羊。剧组只能到处找关系,把30只羊赶上火车,从北京拉到长沙,最后到达拍摄地。拍不到两天,羊群的领头羊水土不服死了,剧组痛失“主角”——戏中,海娃的大量对手戏都是跟这只黑白毛头羊展开的。“动物群演”的领演一走,羊群们开始四窜,拍摄再度中断。石挥和谢晋没辙,只能发挥早年下地、做工的本事,重新训练一只头羊。还找来理发师,给这只羊染色、剪毛,这才打造出了一只“B角”羊。

·片中的黑白毛头羊也是“主角”之一。

身为“话剧皇帝”,石挥对作品一向以严格著称。为了拍一个收割镜头,剧组就扎扎实实种了片庄稼;拍鬼子进村,就真烧掉几座破屋;所有枪战、爆破,用的都是真枪实弹,把制片主任吓得不轻,终日提心吊胆。最惊险的一次,是回到上海郊区拍摄爆破炮楼的戏时,石挥要求炸药必须放足,场面必须逼真,他自己又为了镜头拍摄离得很近,结果现场乱石横飞,一块大石头砸中石挥,将他的腿砸成了骨折,此后再也没有痊愈。也正因此,《鸡毛信》拍摄出了质量上乘的战争场面。谁都没想到,上世纪50年代初期大银幕上最逼真的几个枪战镜头,竟出自一部儿童片。

·片中的收割、枪战、爆破都是“真枪实弹”实景拍摄。

1951年,石挥因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《关连长》受到批判,因此接到《鸡毛信》的任务时,他觉得自己“一无是处,在艺术创作上举步维艰”;1954年,经过一年多《鸡毛信》的拍摄,石挥有了新感受:“视美影视传媒在处理儿童演员的创作工作中,得到了很多的经验教训。糟糕的是视美影视传媒常常以大人的理解、趣味和爱好来代替儿童的理解、趣味和爱好。”因此,他不断和孩子接触,不断修改剧本,“这是部儿童电影,首先考虑的不是别的,而是考虑儿童观众的接受问题。”


1955年,《鸡毛信》获得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,这成为石挥人生最后几年为数不多的光亮瞬间;而这部50年代的“最强儿童大片”,也成为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热血记忆。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视美影视传媒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文/余驰疆 来源/导演帮(ID:daoyanbangwx)

原文:/s/oM10Buhj7iAoViLV1O2KaA


相关资讯

相关产品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400-772-0056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六

公司电话

4007720056

二维码
线